中國標準2035?

Po Jui Huang
3 min readNov 5, 2018

--

上週天下雜誌出現一篇引人注意的報導「中國低調推動、台商默默加入美國真正該怕的是「它」」(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92563)。文中提到了一份於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發佈「中國標準2035」,3月1號正式啟動,這份文件宣稱的目的是將努力提升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。

根據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表示:「截至2017年底,中国国家标准数量为35081项,中国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计约13万项。而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发布的国际标准仅2万余项,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发布的国际标准尚不足7000项。」

他認為,中國國際標準的轉化率整體來說已經有85%以上。

支樹平表示接下來要落實標準化的工作有三:

「一是加大国际标准向中国标准的转化力度,对需要转化的标准优先立项、优先发布。

二是加大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力度,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和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活动。

三是加大与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的力度,推动中国标准“走出去”。争取到2020年,中国重点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%以上,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%以上。」

也就是說,中國並不甘作為國際標準的追隨者,而是全球標準的制定者,並將中國標準推廣至其他國家,這與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戰略思考。

在這次貿易戰被盯上的「中國製造2025」,規劃了從2015年開始到2049年左右的35年計畫,其中提到了如何在關鍵領域取得關鍵技術,並在2020年制定5G國際標準。但多數手段著重在檯面上藉由債轉股「整併企業」,制定並落實本地標準。這些手段基本不出於「竊取知識產權」、「補貼」、以及透過「行政審批」、「市場換技術」等手段,重點在取得外國企業關鍵技術。

而相較於「中國製造2025」強調中國在製造業關鍵技術的追趕,「中國標準2035」則著重在制定標準。

制定標準更甚於取得技術。

取得技術在落後初期追趕總是相當容易,從一開始的技術合作到市場換技術,得不到的用買的、買不到的用偷的,但要變成全球技術的領先者卻需要很多基礎研究、心血,更要良好的多元創新環境。也因此中國可以在一些領域的發展領先全球,並不是因為技術基礎很強,而是善於將國際上的技術落地、在地化,當然這也絕非容易之事。

如果從獨角獸企業來看,中國的數量雖然僅次於美國,但中國的獨角社企業卻多在網路金融、電子商務、文化娛樂、生活服務,而美國的獨角獸卻集中在硬體、軟體、科技、製造這些需要紮實基礎研究的領域。

但制定標準能取得比技術領先更多的優勢

任何進中國市場的業者都要將技術規格攤開給中國政府審批,或必須迎合其產業標準,當然最一開始的先從一帶一路國家練兵,從中國擅長的高鐵、電子商務,接著就是通訊協定、5G規格等等。下一個技術革命的基礎「5G技術」,中國亦能宰制這些服從於中國標準的國家,產業發展策略、進程。

這樣會早晚會被盯上的政策文件,雖然中國官方低調許多,不過今年九月中國國際博覽會還是邀請了2000家廠商,10幾萬人參展,在場的廠商、包括一些台商,都在談論如何制訂該產業的標準跟規格。

中國大概是技術可以少偷、企業可以少買,但是下個世代的標準必須由我來訂吧。那就看西方陣營怎麼對付中國了。

--

--